板纸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板纸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漳州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发布时间:2020-07-20 16:44:10 阅读: 来源:板纸厂家

民俗文化:把根留住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全国首个以漳台历史文化为背景并命名的开台文化公园,在漳州正式启动规划。据漳州市有关部门介绍,公园将以开发台湾史为脉络,分设拓荒开发篇、收复统一篇、反压迫反侵略篇、文化建设篇、民俗风情篇和漳台关系展览馆等六大主题。

“台湾的土地上到处流淌着漳州人的汗水,台胞的根在大陆,漳州是一枝特别粗的根。”漳州市委党校教授何池深有感触地说。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约占40%;漳州现有台胞4100多人、台属14万人。漳州自古就与台湾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漳州市以此为基础积极深入开展与台湾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据介绍,漳州自明清时期至少有98个姓氏迁移到台湾,他们对台湾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开史料,赴台的漳州名人数不胜数:海澄人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被尊称为“开台王”;漳浦人蓝鼎元提出了许多有效治理台湾的策略措施,是历史上涉台文献最多的学者,被称为“筹台宗匠”;角美人林平侯为开发台北平原做出贡献,他热心台湾公益事业,成为台北著名的“板桥林家”;此外还有“台湾美术开山祖”的诏安人谢琯樵,为抗击外来侵略、满门忠烈的平和“雾峰林家”以及文学大师林语堂等。

几百年来,漳州人片帆渡海,筚路蓝缕,不仅为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把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并广为传播。现在台湾与漳州有一样的社会生活实际:一样的民居、一样的饮食、一样的风俗、一样的闽南话。

陈元光是唐代开发漳州的重要人物,对漳州建府、传播中原文化起到重大影响,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目前台湾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庙已超过300座。中华台商服务总会会长廖正豪先生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把‘开漳圣王’奉为保护神。”

借助丰富的对台资源,近年来漳州市以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为龙头,带动云霄和漳浦威惠庙、龙海白礁慈济宫、芗城武庙、孔庙、南山寺、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寺等宫庙,着力做大漳州对台民间信仰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加深漳台民众亲情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庙关帝神像及镇庙文物——关公大刀在“漳州武庙宗教交流团”一行6人的护送下应邀赴台湾展出。此后,这尊神像进行环岛巡视,备受尊敬,香火旺盛,全岛有100多座宫庙迎请恭奉。当地媒体称,这次帝君巡台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最难割舍的是亲情。漳州加大“开漳圣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台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如今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寻根谒祖,或续修家谱。

漳州市民族宗教局刘加来局长告诉记者,不久前,一位在上海投资的台商李先生专门打电话来询问芗城区的正德宫是否还在。李先生说,他的祖先从漳州赴台后,已经传了五六代,祖籍地已经没有亲人了。但是他的祖辈却一直没有忘记告诉子孙,祖籍地有一个正德宫,如果宫庙还在,李氏子孙一定要回来寻根谒祖。

据了解,为给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提供便捷服务,漳州各级正努力推动漳台族谱对接交流活动,启动《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的编写工作。

祖地文化:常回家看看

“你们讲的话怎么和我讲的一样?”一位台湾青年问。

“我们讲的是闽南话,你讲的也是闽南话。”来自内地的吴兹明说。

吴兹明是国家一级导演、漳州市芗剧团党支书。这是他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带团到台湾交流演出后,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场对话。由于台湾与内地长期没能实现全面交流,他发现台湾新一代对内地开始陌生了。

采访漳州芗剧团时,他们正在准备《李三娘》、《雪梅教子》等芗剧传统剧目,准备4月底再次赴台演出。尽管都是老剧目了,但他们还是认真地准备了一个多月。“台湾人太喜爱大陆戏了。”吴兹明说,台湾歌仔戏渊源于漳州芗剧,因此他们在台湾巡回演出时,总有一些戏迷要跟内地戏团走过好几个城市,过后还经常给内地演员写信、寄贺年片,有的甚至跑到内地拜访漳州芗剧团。

漳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芗剧、潮剧、锦歌、南音、竹马戏、布袋木偶戏、大车鼓舞蹈等等,都是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漳州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剪纸、刺绣、竹编、泥塑、彩扎、贝雕、石雕、根雕、木版年画、棉花画、软塑画、木偶制作等都是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精品。长期以来,这些都在漳台民间广泛交流。台湾有一句古话:“唐山师傅过台湾”,“唐山师傅”指的就是早年来台的漳州籍能工巧匠。漳州文化对台湾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漳州市沿着“漳州戏、漳州人、漳州物”的思路,深入开展对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极大推动了漳籍台湾人对漳州祖地的认同与归依。芗剧(歌仔戏)学术研讨、漳台布袋展演、闽南语歌手赛、林语堂研讨会、海峡两岸茶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活跃了两岸文化交流,融合了两岸亲情,促进了两岸的往来。

如今,无论是社会知名人士还是普通青年学生,许多台湾人都把到漳州“祖籍地之旅”当成一种潮流与向往。一位台湾的年轻人在听完祖籍地文化讲座,观看过边唱边剪的漂亮剪花娘子和地道的木偶戏后,兴奋地说:“在漳州感觉就好像回到家一样,这里的老人长得就像我的阿妈(奶奶的意思),说话的口音也一样,连饭菜都很合口味,我一口气吃了很多呢。”

前些年,漳州人做的台湾风味菜风行一时。这些年,台湾饮食商和厨师纷纷亲自登门。漳州街上随处可见台湾人开办的餐馆,两岸饮食文化在新的历史点上再次出现水乳交融的繁荣景象。

创业文化: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是一首唱响全国的闽南语歌曲,它不仅是闽南人心理性格的沉淀体现,也是台湾人内在特质的表现,它是闽南人和台湾人共同的创业文化的折射。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永远的靠山。念祖情感,共同的创业文化,催生了漳州籍台湾人纷纷回漳州投资创业。他们立足温馨的家乡,放眼全国大舞台,尽情演绎他们“拼事业”的梦想。

在被海内外媒体称为“台湾农民欢乐园”的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建文告诉记者,前来创业园投资的台湾人中,有一半人祖籍在漳州。

祖籍漳州漳浦县年近花甲的台商李瑞河,充满“拼事业”精神的他,1993年义无反顾地摸着石头过了台湾海峡这条“大河”。在漳州市有关部门和各界同胞的热心帮助下,李瑞河“托起夕阳变朝阳”,迎来人生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初到漳浦的前几年,我们只有30多家连锁店;现在,我们在全球拥有700多家连锁店,其中在祖国大陆就有570多家,分布在东南西北各大城市。”李瑞河用自己的发展经历向我们证实:回家乡投资创业的路子走对了!

台商回乡“拼事业”,在家乡人热心帮助下取得成功的故事,构成了漳台创业文化的新内涵并被广为传播,影响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漳籍或非漳籍的台湾人,踏上漳州这片投资热土。

时下,漳州正流传着一个“台胞父子齐上阵投资平和摆擂台”的故事。1991年,来自台湾彰化县的胡捷允先生到漳州平和小溪镇创立平和捷允食品有限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去年,胡捷允先生向儿子胡云智介绍了平和的投资环境。胡云智先生在对平和进行多方面考察后,今年初,欣然在平和坂仔镇独资创办了漳州市春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父亲摆起了创业竞赛的“擂台”。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漳州实际利用台资额在全国地市级中仅次于东莞和昆山,位居第三,居福建省首位,占了闽南地区的“半壁江山”。

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

前端面试提问

kafka入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