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纸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板纸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不要过度解读全要素生产率

发布时间:2021-01-21 16:07:05 阅读: 来源:板纸厂家

不要过度解读“全要素生产率”

前一阵子,笔者参加了一个学术报告会,主题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英文全称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问题很重要,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也关系到对下一步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正因为如此,来开会的人很多。  人多不免喧哗。但对TFP的讨论已不仅仅是喧哗,其间有太多误解和噪音,甚至于以讹传讹了。笔者多事,以为有必要加两个注脚澄清一下。

加注脚之前,先解释概念。所谓“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一国产出增加中不能用生产要素增加解释的部分。简单说,产出增加了,要么是要素投入增加了,要么是要素使用的效率增加了。用产出的增加减去投入的增加,就得到了使用效率的增加,通常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之所以叫“全要素生产率”,是因为这个概念衡量的不是单个要素的贡献,而是所有要素“糅”在一起使用时的效率。  定义很简单,信息量却不少。首先,TFP是产出增加中要素增加不能解释的部分,或者说,我们“不明所以”的部分。用半个世纪以前莫塞斯·阿布拉莫维兹(Moses Abramovitz)的话讲,TFP衡量我们的“无知”。这个“无知”常常被解释为“技术进步”,因为投入不变,产出增加,自然就是技术进步的缘故。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既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包括组织效率的进步。比如说,因为激励机制的改进,“窝工”减少了,这也算“技术进步”。  其次,TFP的计算方法是拿产出的增加减去要素投入的增加。原理上,这没有问题,但在操作中会有很多问题,这也是本文要加注的地方。  TFP的测算很不准:产出和要素投入很难测  注脚之一,TFP的测算很不准。如上所说,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首先要测出产出的增加和要素投入的增加,二者之间的差值即TFP。但问题是,产出和要素投入都很难测量。比如说,前些年国际上一直怀疑中国的GDP被高估了,因为这么高的增长率难以置信。后来经过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发现其实是被低估了,特别是服务业产值被低估了,结果又分别把GDP上调了16.8%和4.4%。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之后,统计局又把2013年的GDP上调了3.4%。  产出的计量不容易,要素投入的计算则更难。举例说明。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前者好算,就是数人数。但“人力资本”,也就是人的“技能”,怎么算?目前常用的做法,是用教育水平来衡量人力资本。可大家都知道,教育这个东西的质量差别很大,在哪里受的教育,受什么层次的教育,差别也很大。只是初等教育(亦即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话,数教育年限是个勉强可以接受的近似估计;但中、高等教育就不同了,很难用年限的长短来衡量技能的高低。  而对我国教育现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学位学历并不能证明什么。说个实际的情况——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动机之一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1999年之前,高校招生年均增长在8.5%左右,1998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108万人,报考人数320万人,录取率为34%。而1999-2012年这14年间,报考人数一路狂飙至685万人,年均增加14%,录取率高达75%。那么问题来了,大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提高了人力资本,还是降低了人力资本?答案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人的“本事”只有一部分是在学校里得来的,其余则是在工作岗位上学到的,这又怎么测量?工作经验的年限是一方面,做什么工作也是一方面,跟什么样的团队一起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现实中的技能千差万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岂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衡量的?  经济学家们承认存在问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用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年限来测量人力资本——因为“这是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指标了”。话是没错,只是如果所谓“最好的指标”依然误差很大,经济学家们是否有告知的义务呢,比如说,在显眼的位置明确标明误差范围可能是[-50%,50%]?就人力资本测量而言,我们甚至不知道测量的误差有多大,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正确的测量是什么。  再比如说物质资本,也就是道路、厂房、机器这些东西,实际计算时多以投入价格计算。投入价格是真金白银,测量误差应该相对小很多,但问题依然很大。比如说,盖栋大楼是投资没错,买一个价值几千万元的灯具来装修还是投资吗?假如投资的数额被高估了,相应地,TFP就会被低估。此外,投资过程中存在诸多腐败和“漏出”的因素,比例很难估计,据此测算的TFP很难准确。这是关于TFP的第一个注脚。  不应过度解读TFP:经济学大家也会有误解  注脚之二,不应过度解读TFP,过度拿这个指标说事。前面已经说了,TFP的计算很不严谨。基于一个测不准的指标立论,当然要很小心。比如说,经济下行的时候,产能利用率低,算出来TFP就会下降,这其实是经济周期的结果,和技术进步没有半毛钱关系,万万不能解释成技术进步放缓。换句话说,这里的TFP下降是经济下行的结果,而不是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原因。  其实,怎么度量TFP,在原理上也是需要商榷的。比如说,一个企业购买一台先进的机器。在计算TFP的时候,这个是投资,是需要从产出中扣除的。可机器不是一堆钢铁,它本身包含了先进的技术,也就是说这个“投资”中是“嵌入”了技术进步的。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技术进步是要算在TFP里,还是算在投资里?  从概念上讲,这个是要算在TFP里面的,因为这就是技术进步,不打一点折扣的。但实际计算中,它是计入投资的,因为这个技术进步是包含在购买的资本品当中的。这样做的结果是,TFP又被低估了。  这种低估,在后发国家可更为严重一些。因为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购买先进设备、大量雇佣工人、大量生产产品,同时因为基础设施落后而进行大量的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投资增加速度很快,导致计算出来的TFP增加很少。但其实,看看这些年“中国制造”的演变,技术进步是确定无疑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讨论中对于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一种误解。很多人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驱动的,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可是,投资和技术进步并不是相斥的,投资恰恰是技术进步的载体,投资里面就包含了技术进步。试想,没有投资,不购买先进设备的话,技术进步怎么发生?  这种误解,不仅初学者会有,经济学大家也会有。代表之一就是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教授在贸易和区域经济领域有卓著贡献,学术功力毋庸置疑。但是,他1994年在《外交》杂志上刊文,以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中TFP的贡献很少为由而断言“亚洲无奇迹”,却是值得商榷的。  克鲁格曼无疑是幸运的。文章发表3年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他因此声名鹊起。但事后看,“四小龙”在危机之后迅速恢复,是战后少有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地区行列的经济体。“四小龙”固然经历了危机,可是发达国家也有经济危机,怎么没有人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TFP贡献少?事实是,“四小龙”快速的投资中包含了快速的技术进步,而这在TFP测算中却被忽略不计了。  的确,从测算上看,发达国家的增长中TFP的比例高一些,那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增长是在更长的时间里缓慢发生的,投资率低一些,因而包含在投资中的技术进步占总的技术进步的比例低一些,算出来的TFP就高一些。换句话说,后发国家和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式不同,不应基于TFP作比较。  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测不准原理”。其实,物理学测得挺准的,精确到微克、微米还不够,竟然设计出射线显微镜来测量电子的坐标——只是因为这个坐标受到测量工具即射线本身的影响,因此有“测不准”一说。  和物理学比较,经济学的测量是真的不准。除了上面所说的TFP计量,GDP的计算也有很多问题——灰色经济很难统计,差个20%实属正常。有趣的是,物理学家自认“测不准”,经济学家却言必测算,没有数据不成文章,全然不管误差有多大。为了发文章,经济学家们也是蛮拼的。  最后需要加一句话,经济学的测不准是个客观的困难,不是说经济学家就不能用数字说事,能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的,但是对自己使用的数字的含义和局限性要有清楚的认识。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